 |
|
內容導航:
危機1 工業:沒有成熟的產業機制和市場支持
藥總是有副作用的。當中國電影市場決定把制造大片做為其中一副猛藥時,其實就已經落下了病根。
2000年美國《時代》評選世界10大影片,華人導演占4部,《臥虎藏龍》更是刮起了東方旋風,這些讓全球華人影迷歡騰的背后,實際是好萊塢以一種“世界電影”的形象為自己進入中國市場做了文化包裝。美國在遞給中國進入WTO通行證的同時,好萊塢也打算真正推開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
《英雄》之前,中國電影無論產量還是效益,都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既談不上技術進步也談不上產業升級。好萊塢盯著中國這塊肥肉不是一兩年了。
縱觀全球,好萊塢壟斷已經不在話下,除了我們的鄰居印度、日本,其本土電影在市場份額中占據多數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先后淪陷。這些年,法國、日本、韓國等國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措施來限制美國電影的自由輸入,為了保護本國影視業,增加文化預算達、對本國電影進行補貼、要求電視臺大量使用本國節目、嚴格控制海外影片的進口數量……中國大片初期,《英雄》、《十面埋伏》、《2046》、《天下無賊》、《功夫》……貌似一片熱鬧,細看之下,除了一年幾部有賣相的電影,其余大多數在市場上站不穩腳跟,與好萊塢相比,其劣勢不僅僅體現為資金缺乏、設備陳舊、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國電影根本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機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場支持,更缺乏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保證。
沒有,怎么辦呢?限制進口影片配額、限制外資院線建立、限制外資控股、嚴格電影審查制度、規定國產電影發行放映時間、甚至采取不同的稅收制度等等,將好萊塢威脅降到最小的限度……中國政府在市場開發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樣會采用對外限制對內扶持、內外有別的行政策略保護民族電影。而從產業鏈角度來說,扶持中小成本影片的健康發展也是必然的。保護夜并不是終極目的。新畫面、華誼兄弟、保利博納、光線傳媒……萬達、中影星美、南方新干線……越來越多優秀電影產業加速發展,中國電影業正在盡快完成自身的產業化改造,盡快成為現代文化產業。
政府的保護和扶持只能是一種手段(國家保護也需要在盜版、下載領域更為努力),隨著好萊塢歐美大制作接踵而至,國產大片若要做到抗衡,未來還需要完善工業機制、需要電影人的自身不斷努力和探索。
頁碼: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